數字金融與數字治理
黃益平 主編
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3年4月
推薦語:
數字金融的發展給國際監管帶來了諸多新挑戰,構建數字金融新型監管框架勢在必行。但總體來看,不管是相關國際組織還是各國監管機構,構建新型監管框架還處于探索階段。也就是說,當前整個新型監管框架并沒有真正形成。本書總結數字金融的發展機遇與現實挑戰,對其監管思路做出了有益探索,在數據治理與個人信息保護、平臺發展與反壟斷等方面也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見解。
——肖鋼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資深研究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
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要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本書在此方面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對于我國牢牢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具有很好的啟發性。
——黃奇帆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數字金融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金融支持轉型中的實體經濟有兩個明顯的短板:支持經濟創新的能力不足及服務普惠客戶的能力不足,改善這兩個短板對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而數字技術的應用為其提供了很多想象空間。本書對于多個數字金融問題有著較為深入、獨到的分析與思考,希望全社會都能參與對這個話題的討論,共同促進數字金融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黃益平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黃益平,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金光金融學與經濟學講席教授、副院長和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宏觀政策與金融改革。曾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金融科技發展與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經濟50人論壇成員。
內容簡介:
數字化時代呼嘯而來,正在重新定義經濟結構、金融效率與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數字技術發展的速度、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本書重在討論新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的機遇、挑戰以及治理,包含六章內容:數字經濟與數字普惠金融、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數字貨幣發展與數字人民幣、數字金融的監管框架與規則、數據治理與個人信息保護、平臺發展與反壟斷。
從宏觀角度看,數字經濟的起飛對于生產效率、收入分配、公共政策有何影響?數字化時代加速演進,金融行業究竟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平臺經濟迅猛發展,如何強化數據治理、突破壟斷難題?數字貨幣熱度不減,數字人民幣加速推進到底意味著什么?本書逐一解讀上述問題,試圖幫助讀者對數字經濟的當下與未來構建更加全面、立體、深入的認知。
目錄
第一章 數字經濟與數字普惠金融
“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新機遇
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從人文視角看數字經濟發展:急需高版本就業優先政策
普惠金融與平臺經濟
數字普惠金融在數字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創新結算模式,促進金融科技的顛覆性應用
第二章 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金融機構數字發展新格局
推動金融科技與數字經濟健康融合發展,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行穩致遠
積極穩妥實施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戰略
銀行數字化轉型:對公業務與內部管理新課題
第三章 數字貨幣發展與數字人民幣
從金融服務角度理解數字貨幣的重點問題
數字貨幣與跨境支付
國際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研發態勢與啟示
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機會與局限
數字人民幣的隱私與安全的平衡之道
數字人民幣推動第二波數字金融革命
第四章 數字金融的監管框架與規則
構建適用、有效的數字金融國際監管框架與規則
數字金融監管重構
推進倫理治理護航金融科技行穩致遠
健全多方參與、協同共治的金融科技倫理治理體系
第五章 數據治理與個人信息保護
做好數據要素市場的頂層設計
數字金融發展中的數據治理挑戰
開放銀行模式下的數據共享與個人信息保護
大型金融機構可先行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
數字風控破局與數據普惠金融
第六章 平臺發展與反壟斷
信息不對稱與平臺經濟
企業邊界、薩伊定律與平臺反壟斷
數字時代的市場秩序、市場監管與平臺治理
加強金融科技領域的反壟斷監管
反壟斷問題與大型互聯網平臺監管的復雜性
中國數字金融平臺的創新發展和監管
序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首要任務。因此,構建現代金融體系,提升經濟發展質量,也就成為當前一項十分急迫的工作。
我國在1978年底開始推進經濟改革政策時候,只有一家金融機構,即一身多任的中國人民銀行。1984年初,人民銀行一分為二,商業運營部分納入了新成立的中國工商銀行,政策工作部分留下作為新的中央銀行,這才算正式開啟了金融改革政策。四十多年過去,我國已經建立起一個非常完整的金融體系,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等,應有盡有。但與許多市場化經濟相比,我國的這套金融體系具有幾個非常突出的特征,即規模大、管制多、監管弱、銀行主導。
在開始的三十年間,這套開起來不十分完善的金融體系有效地支持了我國的經濟增長與金融穩定。不過在最近十年間,矛盾變得越來越突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不斷減弱,具體反映在邊際資本產出率翻了一番,也即是金融效率下降了一半。二是系統性金融風險上升,從股市到匯市,從影子銀行到地方融資平臺,從互聯網金融到中小銀行,幾乎是連續不斷地發生了風險事件。
金融效能下降,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從金融體系本身看,原先就存在的效率損失等矛盾變得日益突出,政府兜底難以為繼,而且還引發了新的道德風險問題,即金融機構因為知道政府會兜底,反而會放松對風險的防范。從實體經濟看,我國經濟剛剛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現在要走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本身也在發生變化,增長模式正從要素投入型轉向創新驅動型。增長方式變了,金融模式也需要隨之改變,而這應該就是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目的。
數字金融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金融支持轉型中的實體經濟有兩個明顯的短板:支持經濟創新的能力不足及對服務普惠客戶的能力不足。但這兩個短板對于我國經濟形成“雙循環”至關重要。國內經濟大循環的核心是供、求兩方面良性地循環起來,供給質量的關鍵是創新與效率,而需求穩定的基礎是共同富裕。如果國內經濟大循環能夠順暢地運轉起來,我國經濟就可以保持持續地增長,國內市場甚至可以成為全世界共享的大市場,這樣國內經濟大循環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就可以找到一個新的耦合點。
我國數字金融的起點應該是在2004年底阿里在線上推出支付寶,2013年中上線的余額寶則定義了后來被定義的“互聯網金融元年”。過去的發展經歷表明,一方面,我國的數字金融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諸如移動支付、大科技信貸等業務,實實在在地填補了傳統金融服務中的空白,讓沒有信用卡的老百姓擁有了便捷的支付手段,讓許多“信用白戶”獲得了貸款,甚至開始積累信用記錄。這些業務在服務普惠客戶、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的創新,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有些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數字人民幣雖然還沒有正式推出,已經成為各國央行關注、學習的對象。
另一方面,數字金融的發展也制造了不少新的問題。個體網絡借貸平臺就是一個重要的反面例子,從2007年第一家平臺上線,總平臺數一度達到六千多家,到2020年整個行業清零,但依然留下了許多尚未處置完畢的問題。其它數字金融業務領域不規范甚至不合法的現象也不少。過去幾年監管部門對數字金融行業進行專項整治,現在提出來實現監管全覆蓋,確實是必要的。
當前數字金融正在走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業務形態可能會發生一些大的變化。
第一,早期的數字金融創新主要是由科技公司自發推動的,像支付寶、京東白條、微粒貸等。未來數字金融創新的主體可能要轉向持牌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投資機構等。當然,許多科技公司如果要持續從事金融業務,也需要獲得相應的牌照,野蠻生長的階段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任何金融業務都必須納入監管框架之中。
第二,過去數字金融創新主要是基于消費互聯網展開的,這主要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國最為活躍的大科技平臺公司都集中在消費者領域,比如電商、短視頻、外賣、社交等。許多金融服務都是準對消費者個人的,即便一些所謂的小微貸款,主要也是基于零售業務邏輯。未來除了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也可能會得到長足的發展,這樣類似于供應鏈金融之類的產業金融服務就會獲得新的發展機會,而這樣的金融服務直達實體經濟,可以更好地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
第三,過去數字金融創新的主要突破口在普惠金融領域,移動支付、大科技信貸甚至數字人民幣,核心價值都體現在普惠。將來發展普惠金融仍然是數字金融的主要任務之一,但也可能將一部分重心轉向支持創新活動。比如近年成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宗旨是服務“專精特新”企業。但中小企業到資本市場融資的難度甚至要大于到銀行貸款的難度,原因在于更不容易降低信息不對稱。數字金融在形成大數據信用風險評估方法的基礎上,如果能夠形成大數據投資分析的模式,對于支持創新企業融資,可能可以發揮更加直接的支持作用。
第四,過去數字金融創新主要實在境內,但“雙循環”必然要涉及國際經濟大循環,數字金融能否在推動跨境支付、投資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同時能夠有效地檢測甚至控制金融風險,是一個特別值得期待的創新方向。
進入新階段的數字金融,歸根到底還是要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技術的應用,為金融創新提供了無數的想象空間,我國的數字金融做得相對比較好,一是因為實體經濟有實實在在的需求,二是因為數字基礎設施相對比較發達,三是政府愿意支持創新活動。這三條對未來的數字金融發展依然十分重要,同時還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過去的經驗是什么、教訓又是什么,未來應該如何持續往前走,這些以及許多相關的問題都迫切需要獲得好的回答。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的成員們對于數字金融問題有很多很深入、很獨到的分析與思考,現在結集出版,希望能參與全社會對這個話題的討論,共同助力數字金融助力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黃益平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委員會主席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